1. 生活智慧通 > 休闲活动 >

一群“头雁”的乡村振兴梦

治国经邦,人才为急。

7月15日,2023年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“头雁”项目培训班(第二期)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顺利开班。50名“头雁”走进课堂,接受“三段式培训”,为陕西榆阳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(即先行培育一百名头雁,孵化一千名高素质农民,带动一万农户增收致富)蓄电赋能,夯实榆阳乡村振兴人才基础。这也意味着,“谁来种地”“怎样种好地”,有了更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
一群“头雁”的乡村振兴梦

知重负重、拉高标杆、头雁领航。这是“头雁”项目培训班学员参训后,最真切的感受。

干别人不干的事
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、关键在干。

2015年前,榆阳区鱼河镇王沙洼村的许艳峰,还在幼儿园管理后勤。“待遇还可以,是厨师长级别。不过,我看到‘中国式浪费’比较严重,比如幼儿园里的一个西瓜,吃下来快要浪费一半。”许艳峰告诉记者,“门口也到处都是荒地,这些看似是小事,但中国的十几亿人口中,还有一部分人吃不饱,穿不暖,还有一群孩子,无法走出贫困的大山,这就不再是个人的小事了,而是对应着我们的社会责任。”

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。”许艳峰认为,有限的资源,合理地使用,才是杜绝“中国式浪费”的良方。

“2015年,我把家门口的80亩荒草地开垦出来。打算全部雇人种玉米,看到底赚不赚钱?没想到第一年就赚了5万元!尝到甜头后,我第二年发展了200亩玉米。忙活下来,也有13万元的利润,这可比打工赚得多了。”据许艳峰介绍,经过慎重考虑,他果断把幼儿园的工作辞了。

为了“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”,许艳峰一直在尝试多元化发展:2017年,许艳峰以己之名注册成立了榆林市榆阳区许艳峰家庭农场,种植了200多亩玉米;2018年,在榆阳区鱼河镇的盐碱地上种植了500多亩糯高粱,发现效益比玉米收益高;2019年,请专业团队测土配方施肥,在上盐湾镇赵家畔村种植了500亩葵花;目前,他又主打富硒酵素葡萄,还注册了商标,主攻高端市场,成为高级玩家……

“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总结商道时,提出过一个著名口号:做别人不做的事。我就是干别人不干的事,才有了额外的馈赠。”面对记者,许艳峰敞开了心扉。

作为“头雁”项目培训班学员代表,在开班式上发言,自己深感荣幸。许艳峰告诉记者,“作为‘关键少数’,我们责任重大、使命光荣,更当知重负重、拉高标杆,把事情干在前头!”

从“一马当先”到“万马奔腾”

“不惰者,众善之师也。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!”大河塔镇白南沟村党支部书记、榆阳区东三乡家庭农场负责人谢艳军认为,劳动,是一切幸福的源泉。

谢艳军告诉记者,“先试试看到底行不行,再考虑以后的大面积推广。我先是试验种植了100多亩覆膜高粱,种植成功之后,发展到了1800多亩种植面积,全部使用大型机械种植,省时又省事,产量还提高了。‘修地球’这项事业,我看行!”

有了谢艳军的“一马当先”,当地的农业渐有“万马奔腾”之势,并创造了多个“榆阳之最”。“可以说,在整个榆阳区,我们这里的高粱种植面积是最大的。机械化服务的面积,也是最大的。最大的一个酿酒镇,也在我们这里。”谢艳军自豪地说,目前,他们和塞北酒业达成了战略合作。下一步,要延伸产业链,提升价值链,筑牢利益链。

“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,由于欠缺专业知识,以至于没能很好地实现养殖的规模化、标准化。通过‘头雁’培训,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专业知识的力量。”旁边的榆阳区芹龙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柳富余接过了话茬。
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2016年,柳富余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,便开始养殖绒山羊。从最初的一百多头,发展到现在的两千多头存栏量,也遇到过发展困局。

目前,柳富余的另外一个身份,还是2023年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“头雁”项目培训班(第二期)的班长。柳富余感慨,“我们经营主体应该多参加这样的‘头雁’培训,将所学运用到合作社的运营当中,更好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。”

把理想种到大地上

因为懂农业,方能知轻重;因为爱农村,方能守初心。

和平鸽、酉鸡苑、卯兔苑……这些都令人过目不忘的名字,是榆阳区青云镇殷家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高文,为村上的鸽子场、鸡场、兔场所起。

为了“让人多看一眼”,高文只能从其他方面“内卷”。取个好名是“点睛之笔”,可以实现“先人一步”。

2019年,高文担任村上书记以来,种植了350亩中药材、700亩苹果,还建立了500只存栏量的羊子养殖场,以及鸽子场、鸡场、兔场,通过种养结合,将农业搞得风生水起。

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。嗅到商机的高文,马上联合周围25户农户建设菜园子,进行统一改造,发展庭院经济。

“此次机会难得,学到‘真经’后,回去后要推开,当个名副其实的‘头雁’。接下来,我要认真完成一份《“头雁”产业提升及带动能力提升计划书》。”高文认为,“头雁”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,激发越来越多的“后浪”学习,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。

“培训第一步,关键是要学以致用、示范带动。”高文认为,未来,将有更多“头雁”,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、大展才华、大显身手,把理想种到大地上,以坚定步伐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赶考之路。

让乡土中国飞出更多“头雁”

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青云镇李家山村的郭换换,是她的父母口中“连鸡都没喂过的”的乖乖女。

“以前,我搞的是学前教育。养殖鸵鸟这个行当,与幼师基本上不沾边。尽管家人反对,我选择还是拿起锄头亲力亲为,以前没吃过的苦,现在是吃了个遍,呵呵。”见到记者,郭换换打开了话匣子。

“鸵鸟肉最突出特点是‘五高三低’,高铁、高钙、高硒、高锌、高蛋白,低脂肪、低胆固醇、低热量,加之鸵鸟无疫情侵害,鸵鸟肉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绿色健康食品。鸵鸟蛋重量在3斤左右,一个能顶24个鸡蛋。鸵鸟毛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静电的羽毛,国际上常做高端饰品。此外,鸵鸟皮可用于制作皮具,由于铆钉状凸出,所以越磨越亮。这种包的价格,一般在五千元以上……”提起鸵鸟的诸多好处,郭换换滔滔不绝。

2022年8月29日,郭换换租地40余亩,还注册了榆林旭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,开启了养殖鸵鸟的创业之旅。目前,该公司是中国鸵鸟开发协会的会员单位。郭换换还担任榆林市鸵鸟养殖发展协会的会长。

“当前鸵鸟蛋、鸵鸟肉等还属于小众消费,受限于产能,大型商超里看不到这些产品。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,未来这些商品也可以走上普通人的餐桌。能够参与‘头雁’培训,我感到特别荣幸。希望通过‘充电’,做大做强特色养殖品牌,带动更多群众受益,也能让更多人能够吃上来自榆阳的好食品。”郭换换信心满满地说。

路虽远,行则将至;事虽难,做则必成。这群“头雁”的背后,是广袤乡村澎湃的强大追梦力量。

农业科技报全媒体记者:王婕闫瑜涛


参考资料

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,不代表我们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cj.annaidi.com